呼兰河传关于萧红童年的读后感(读萧红呼兰河传有感)

传奇影院娱乐资讯人气:836时间:2022-06-21 10:46:01

近期,我断断续续的读了中国现代著名作家萧红的长篇小说《呼兰河传》。刚开始,我虽然对萧红略知一二,但从未拜读过其作品,因此当女儿给我推荐这部小说时,被日常琐事缠绕,特别是被网络“迷惑”的我,对我是否有耐心读完这篇小说心存疑虑,特别是我现在的爱好是读一些人物传记之类的书,对一些虚构的东西兴趣不大。但我一接触这部小说,就发现自己大错特错了,因为这部小说实际是作者童年的回忆,特别是其清新的笔调,细腻的风土人情描写,人物传神的刻画,无不让读者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让我不由得想起其与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少年闰土》等有异曲同工之妙。

童年时期,是人一生的“黄金时期”。因为童年有我们长辈们坚强的身躯遮风避雨、支撑着生活的重担,我们不用操什么心,可以无忧无虑的生活,因此一切在我们眼中都是美好的、都是值得记忆的;另外童年我们都比较纯真,不会工于心计,因此看什么都是“透明的”,即就是大人做了一些“丑恶”的事,在我们眼中也不加评判。

整部小说中,作者采取由大及小、由粗及细、先环境后人物的写作方法,对本篇小说进行架构。首先写作者生活的大环境——旧时东北的呼兰城。从作者的笔下可看出,这个城镇并不大,只有两条大街,街上不外乎有金银首饰店、布庄、油盐店等过去旧城镇应有的东西,并且还有一个牙科,算是新生事物,但由于当地人的迷信,牙科的生意并不好;作者用重墨描写了横亘在东二道街的大泥坑,如何淹死猪鸭、如何让车夫翻车、在雨天如何让过往行人战战兢兢的路过……这在大人看来,只能徒增过往行人、车夫的烦恼,更无乐趣可言,但在孩子眼里却是无比的新奇;还有对东二道街扎彩铺的描写更是惟妙惟肖,连买一块豆腐都要咬牙、吃一块豆腐就像过年一样的呼兰城人,但对逝者却如此的“破费”,这一方面说明当地人的迷信,另一方面也说明人们向往富裕的生活;像跳大神、唱秧歌、放河灯、野台子戏、四月十八娘娘娘庙唱大戏等等风土人情也被作者一一描绘,特别是唱野台子戏时十里八乡的农民拖家带口的赶着车来看戏(因人多、离戏台远什么也未看到、什么也未听到但他们也乐此不彼,年年都来看戏)、也成了一些年轻男女相亲的“舞台”、更重要的是也成了一些出嫁的女儿回娘家、与久别父母、姐妹重逢的最佳借口,当然野台子戏的功能不仅如此。这一切写的多好、多真实。这就好比我们乡镇过交流会,搭戏台唱戏,门口人总要邀请七姑八姨来看戏,不过现在条件好了,一般让亲戚都到饭馆“搓一顿”,当然其它风俗作者也描写的很传神;其次作者描写完大环境,又开始细细勾勒自己的生活环境,即童年乐园——家中的大花园(后院),浓墨重彩的描写自己如何在祖父的陪伴下在后院度过的美好时光:帮祖父种菜、扑捉蜻蜓、蚂蚱、观察倭瓜、黄瓜的生长……最后作者周围的人物也粉墨登场:慈祥、疼爱自己的祖父、爱干净的祖母、生性严厉的父母亲、为省钱住在摇摇欲坠的草房(草房长蘑菇、采蘑菇更是一段精彩描写)中的粗人——漏粉匠、住在偏房为给病患母亲治病经常跳大神的赶车的兄弟俩、赶车的为儿子娶回来的活蹦乱跳团圆媳妇(十二岁的童养媳妇,备受婆婆虐待,生病后不去就医、使用封建迷信方法治疗最后被折磨死)、单身性情古怪的有二伯、磨坊中整夜打梆子的冯歪嘴子以及因嫁给冯歪嘴子被娘家人赶出家门王大姐(给其生第二个儿子难产而死)、爱嚼舌头的老厨子、周三奶奶、杨老太太等等,这简直是一个大合院内的“众生相”,当然作者并不是毫无主次:该惜墨如金绝不多写一句,像对自己的父母描写一笔带过,该挥毫泼墨的绝不吝惜,像对赶车家庭、团圆媳妇、有二伯、冯歪嘴子分别做了整章的描写、叙述。

我认为该篇小说的最大特点是“用事实说话”,对封建迷信害死团圆媳妇、世俗害死王大姐作者并没有直接给予谴责,这也和作者当时四五岁,处于懵懂状态的身份相符;另外作者的亲身经历更增强作品的真实性、感人性,唯美的语言描写也提升了作品的境界。

免責聲明:若本站收錄的資源侵犯了您的權益,請發郵件至:haorenshuo1213@gmail.com 我們會及時刪除侵權內容,謝謝合作

Copyright © 2019-2022 传奇影院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冀ICP备2022008205号

电影

剧集

综艺

动漫

首页

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