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艺谋传记(张艺谋传记300字)

传奇影视影视资讯人气:156时间:2022-06-26 10:22:50

张艺谋传记(张艺谋传记300字)

因为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开闭幕式总导演张艺谋再度走到了全世界亿万观众的注视下。从冬奥会开幕式上的二十四节气倒计时、迎客青松,到闭幕式上的十二生肖、送别垂柳。专业、技术、艺术、文化的完美契合,让人惊叹。

不同于14年前恢弘画卷般的北京夏奥会开幕式,今年张艺谋以简约之美呈现出了中国文化的空灵与浪漫。

作为电影导演,他常年坚持艺术形式上的创新,直接承担作品的商业及艺术结果,但全国乃至世界期待的双奥开幕式,要求呈现的复杂、庞杂、精细绝非一般,需要形式上的惊艳和隐喻表达之间的恰当平衡,而张艺谋的艺术与人生修炼都在创作过程及最终效果中得到了体现。

有关张艺谋的图书不算多,《张艺谋的作业》是目前为止他自己参与创作的唯一图书,2012年出版。十年前,张艺谋与作家方希合作,以他的几十幅摄影作品为基础,由张艺谋口述,方希作为转述者和观察者,近距离地记录、创作,由此形成了《张艺谋的作业》。这些摄影作品,一部分是他在陕西省咸阳市国棉八厂织袜车间当工人时的摄影习作,一部分则是他在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上学时的作业。

以影像为底,两个实话实说的人,合作了一部“把形容词副词收起来”,却依然力量感十足、留得住的作品,也像极了张艺谋其人——他一直在探索的路上,一直“不过时”。

张艺谋传记(张艺谋传记300字)

《张艺谋的作业》是一部十年后依然被证明所言不虚的作品,自出版后不间断地被不同的写作者拿来佐证、引用。但从文本角度看,又很难将它归类和结构:需要把文字、艺术与影像,把现实、作品与人进行联结,呈现出对一个人,在了解之后的理解。

从两位创作者的初衷看,都无关寻求赞美或获得所谓的公允评价。读完全书,只感到仔仔细细地打量了一个人,从精神上去打量了一个从不同时代经过,并还在走向未来的艺术家。也因此,有了新的感动。

《张艺谋的作业》有点像一个扇面,从他一个时期的图像作品切入,用一条条轴线拉出张艺谋的回忆叙事和自我评判,也拉出了观者方希描摹的张艺谋。神形兼备的立体画像和无结论的结论,可以继续散开,也可以纵向延展。

文字以时间线的方式展开,但却并不是一部传记。张艺谋的口述内容坦诚、恳切,“他从不用沉迷往事的口气说自己”,保持着清醒和宽容。清醒是对自己,宽容是对批评者的批评和大众的不解。方希不是个拘谨的作家,原本就极有创作个性和对文字、观点的精准性洁癖,从文字里能看到她对导演张艺谋是敬重的,但却又希望同时保持着书写者有距离的探究和评点权利,而这一点张艺谋给予了她充分的自由。

她的“毒辣”体现在眼神的刁钻和思考的不羁,落笔文字,机锋依然,但端庄和诚实却是方希的基调和分寸,每个字都不浪费,经得起敲打和审视。

张艺谋传记(张艺谋传记300字)

做一个有用且精准的工具,可以帮张艺谋“挡住一些事”,以简单应对复杂,也可以让他获得价值感,更能让他成为不可替代。农村插队时他画主席像,画得又快又大,还特别鲜艳,“形式上追求张扬”让他一下子脱颖而出;书里的摄影作业也是以“形式主义打死人”的方式带来创造性的突破;在“没有商业,只有艺术和政治”的社会氛围里,他又以造型和视觉的标新立异,形成叛逆之态,以至于张艺谋的摄影在《一个和八个》被艺术指导郭宝昌指为:“本片摄影构图严重抢戏”。

这些观者可见的“形式主义”为上的作品也并不都有一个被大众认可或他自己肯定的结果,比如他自己称为“掉坑里”了的《三枪拍案惊奇》以及《长城》这样的商业大片。但这些并不妨碍张艺谋对“形式主义”的继续坚持:“我们常年忽略形式,形式太重要了,可以让内容有新的裂变和多重复杂的感受。”

张艺谋自称是“手艺人”,手艺人需要练就的是过硬的手艺并时刻准备着。他在长期训练自己的笨功夫中等来了一个个非他莫属的机会。摄影构图能力的精准磨砺、美学常识的一点点野生习得、一盆文竹变《青竹》作品的精巧妙思、“四月影会”上《啊,一代青年!》组画冲击性的视觉创意、由摄影转到去“平面意识”的电影摄像,再转到导演的各种学习、准备、练习,包括看起来几无可能的一个个机会的抉择和努力。张艺谋认为所有的准备是有价值的,也有苦中作乐的美感,“你以为在消遣时光,其实你在为未来铺路。”

梦想对张艺谋而言是实际入世的具体行为,甚至是常人眼里的“俗不可耐”。方希的观点是:“梦可以高远,马步要扎稳”,这些扎稳的马步助张艺谋在疯狂的学习、工作、技术与艺术的刺激中,不断地抛弃过去,推翻自己,进击新的目标,他尊崇黑泽明导演八十高龄在获颁奥斯卡终身成就奖时的一句话:“我今天还在学习拍电影”,这也是他的内心认知。

张艺谋传记(张艺谋传记300字)

对张艺谋作品的批评很多来自他对中国商业电影的一个个示范。经历过第五代导演先锋、敏锐、彪悍、现代等符号加持的张艺谋认为:中国电影“从来不缺艺术片导演……真正缺的是训练有素的商业电影导演”。

“训练有素”需要经历多少部作品的历练,又需要多大幅面市场的不断试错,但又能得到多少人的专业认同和市场买单?不可忽视的一点是张艺谋坚持成熟的商业电影的精神内核依然要来自于导演自己的精神世界:“就算最不起眼的商业电影,人物的一言一行,镜头的表现,也都是导演精神世界的折射。”

艺术家的作品之于时代,如同人和空气的关系。张艺谋清醒地看到:任何导演都不可能悬空,都脱不开背后的时代。“每一代导演都一样,都有属于自己的问题,没有任何时代可以好到让任何国家的导演觉得毫无瑕疵。”在时代面前保持清醒、个性、独立,没有那么多的纠结和爱惜羽毛的自怜自闭,时代可能会给予艺术家巨大的荣耀,另一方面艺术家也必然承受大众对作品、对人的各种非议,有些甚至是非理性的攻击。方希犀利地写道:“一誉一弹,来自同一个炮口,区别不过是,放的是礼花,或是炮弹。”

接受时代和时代带来的变化是一种哲学观,也是一种风度。

在张艺谋眼里,失败是常事,对电影作品如何成功,他从失败中得出的成功要素总结是:一个好剧本 一套动作全做对,缺一不可。而奥运开幕式总导演的工作成败,他惴惴到“美好到了之后,还反复怀疑”。

一个强势、自我坚持但又不那么自信确切的张艺谋,他理性的自省和感性的浪漫,跟事儿较劲的威和自嘲消遣自己的趣,都在方希的记录中活灵活现,这也是这本书看起来不那么苦大仇深的原因。

有人认为张艺谋隐忍,有人认为张艺谋狠,这些评价好像有些悲情,也有与大众的紧张对立感。张艺谋的身世背景和家族经历的磨难,也许有一天会有一部承载它的电影出现,但书里的故事不只是用来感慨历史的风雨漂泊的。动荡时代不可控的命运,最终落到张艺谋这辈人身上——能看到他后来自己总结的“接受”哲学的来处。方希认为,“活着,生存,这些大词在有特殊背景和艰辛经历的人身上以及在认为一切理所当然的人身上,意思不一样”。

因为接受,张艺谋练就了直面现实、接受考验的非常人的功夫和毅力,磨练自己的“生命力、抗衡力、应变力、适应力”,只能面对,不能也不允许自己绕过现实;因为接受,张艺谋找到了把自己迅速“工具化”的作为方式以及在创作上对“形式主义”的执着,而同时他希望不以丢弃深厚的内在情感为代价。这些看起来并不高级并不深奥,甚至有些“俗不可耐”的坚定,让张艺谋走到了旁人不可复制的今天。

作为中国导演里的异类,他一直不主动讨好观众、媒体、评论,但却处处透着各种“责任心”,包括对自己的责任心。想起美剧《绝命毒师》的结局,天才的化学家老白对妻子承认,会走上制毒的不归路,其实什么理由都不对,是“我真的喜欢”。

是了,喜欢才是人类认真做每一个“作业”的极致动力。

(原标题:不是传记的记录:透过“作业”看张导)

流程编辑:u099

免責聲明:若本站收錄的資源侵犯了您的權益,請發郵件至:haorenshuo1213@gmail.com 我們會及時刪除侵權內容,謝謝合作

Copyright © 2019-2022 传奇影院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冀ICP备2022008205号

电影

剧集

综艺

动漫

首页

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