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沈从文边城的看法(沈从文笔下的边城感受)

传奇影视影视资讯人气:670时间:2022-07-02 13:58:21

《边城》被誉为“现代文学史上最纯净的一个小说文本",1999年《亚洲周刊》评选出“二十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排行榜”,《边城》名列第二。1988年,沈从文因《边城》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只可惜在评审期间去世,无缘奖项。沈从文和他笔下的《边城》却成为国人心中的永恒记忆。

小说以三十年代川湘边界的小城茶峒为背景,描写了湘西边城淳朴的风土人情,是一曲宁静淡远的田园牧歌。小说通过少女翠翠的爱情故事,展现了人性的“爱”与“美”,是一支真挚热烈的爱情赞歌。

沈从文曾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小说不仅有人情美还有叙事美,今天我主要从以下三个角度来浅析《边城》的叙事美:

法国文学批评家热拉尔·热奈特将叙事视角分为三种类型:零聚焦型、内聚焦型和外聚焦型。零聚焦型就是叙述者以“上帝”的眼光俯瞰一切,尽在叙述者的掌握之中。内聚焦型一般从某一人物的视角出发,叙述所看到的场景。外聚焦型是通过对小说人物的动作、神态、心理等描写给读者以思考的空间,叙述者只了解可见的行为。

对沈从文边城的看法(沈从文笔下的边城感受)

作家沈从文

沈从文在《边城》中将三种叙事视角相结合,完美再现了茶峒小城的纯净美好。

01. 运用零聚焦的叙事视角,交代了茶峒小城的人物背景

在小说的前两章沈从文主要运用零聚焦的叙事视角交代了茶峒小城的风土人情和人物背景。翠翠,爷爷,顺顺,天保,傩送等人物逐一登场,每个人物都被交代了身世背景和性格特征。

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为“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

以叙事方式开篇,通俗简练,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和人物。给读者创设一个简约淡雅的情景,渲染了宁静温馨的氛围,为人物的出场作铺垫。

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

少女翠翠是典型的的茶峒女孩,天真活泼,灵动秀气。开篇就交代了小说主人公的身份和性格,使读者一目了然。

这种全知全能的叙事视角方便读者全方位地了解小说人物、事件和背景,满足了读者的期待。同时也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这座小城里的人将要上演什么样的故事?

02.运用内聚焦的叙事视角,揭示了翠翠父母的爱情悲剧

翠翠父母的爱情故事主要通过爷爷的视角来写的,翠翠母亲因为对歌相识相恋了茶峒军人,而后有了翠翠。军人为了荣誉和爱情选择投毒自杀,母亲生下翠翠后追随军人而去。

对沈从文边城的看法(沈从文笔下的边城感受)

电影《边城》里的翠翠

每次想起女儿的往事,爷爷不免伤感,“其实他有点忧愁,因为他忽然觉得翠翠一切全像那个母亲,而且隐隐约约便感觉到这母女二人共同的命运。”爷爷不愿看到翠翠重蹈她母亲的覆辙,一直牵挂翠翠的爱情。

另外在结尾处通过杨马兵的视角讲述了他追求翠翠母亲的过程。当时他不如翠翠父亲唱歌好听,没有得到翠翠母亲的理会,最后他却成为翠翠的唯一靠山。

内聚焦叙事视角的运用,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使小说更加真实可信。通过爷爷和杨马兵的视角再现了当年翠翠父母的爱情故事,他们的爱情悲剧奠定了翠翠爱情的悲剧色彩,为一系列的错过和失去作了铺垫。

03.运用外聚焦的叙事视角,展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

翠翠和傩送初次见面,“翠翠沉默了一个晚上”,表现了翠翠的羞涩天真。

翠翠送傩送到对岸,自己回到家的溪岸时,“只见那个人还正在对溪小山上,好像等待什么,不即走开。”通过对傩送行为的描写透露出少年对翠翠的爱慕留恋。

当翠翠得知来提亲的是天保,“不曾把头抬起,心忡忡的跳着,脸烧得厉害,仍然剥她的豌豆,且随手把空豆荚抛到水中去。”通过翠翠的一连串动作,塑造了一个娇羞天真,懵懂可爱的少女形象,也衬托出翠翠内心的不甘和无措。

对沈从文边城的看法(沈从文笔下的边城感受)

电影《边城》里的翠翠

外聚焦叙事视角的运用使小说含蓄委婉,读者通过人物的动作和神态来思考他们的内心世界。但是小说中的人物却不知情,这让翠翠的爱情更加迷蒙,彼此试探却误会连连,在一次次错过中走向悲剧。

沈从文在这部小说中运用了多重叙事视角,小说的主体采用零聚焦叙事视角,局部采用内聚焦叙事视角对情节进行补充,另外采用外聚焦叙事视角来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使情节行云流水,人物栩栩如生,主题蕴含深刻。

01.小说运用了重复的叙事结构,整个故事呈现圆形循环

小说运用了重复的叙事结构,其中最典型的就是三次端午节和三次死亡的场景描写。

(1)三次端午节:

翠翠那年15岁,和爷爷走散后在河街遇到了傩送,两人一见钟情,从此心底有了彼此。

翠翠带着对上个端午节的甜美憧憬,和爷爷又来到河街观看龙舟盛会。碰巧傩送不在家,遇到了他的哥哥天保。天保也看上了翠翠,还托人向爷爷提亲。

翠翠和傩送在龙舟盛会深情对望,不经意间听到谣言,王团总的女儿也看上了傩送,宁愿以碾坊作陪嫁,翠翠吃醋心生苦恼。

在同样的场景却上演了不同的故事,也展现了翠翠的不同爱情阶段 ,翠翠的爱情由甜蜜到失望然后到失落,最终走向悲剧。

对沈从文边城的看法(沈从文笔下的边城感受)

电影《边城》里的翠翠和傩送

(2)三次死亡:

可以说翠翠父母的爱情悲剧是整个故事的起因,这使得爷爷对翠翠的爱情异常谨慎。一直在天保和傩送之间试探,起初把天保看做翠翠的守护者。

随着情节发展,傩送和翠翠的爱情也将浮出水面,爷爷确定傩送是翠翠的守护者。但是天保的不幸离世,让迷蒙的爱情加速了毁灭,傩送对翠翠心生芥蒂,最后离家出走。

善良淳朴的爷爷抱憾离世,留下翠翠一人,等待那个“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的少年。幸好当年追求翠翠母亲的杨马兵陪伴在她的身边。

这三次死亡的重复描写,使情节合情合理,前后三次死亡构成因果关系。翠翠母亲的爱情悲剧间接导致了天保的不幸身亡,傩送的离家出走和爷爷的抱憾离世。开头是父母的爱情悲剧,结尾是翠翠的爱情悲剧,结构上是悲剧的前后呼应,内容上是人物命运的相似,使小说结构和人物命运呈现圆形循环。

在重复叙事中,翠翠的性格发生了微妙的变化:纯洁—懵懂—坚强,翠翠的守护者也经历了爷爷—天保—傩送—杨马兵的改变(天保和傩送是爷爷认为的)。虽然场景是相似的,但是有些事有些人注定已经不再了,和“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的意境异曲同工。

对沈从文边城的看法(沈从文笔下的边城感受)

电影《边城》里的翠翠和爷爷

02. 通过明暗两条线索展开故事情节,体现了人性的真善美

(1)小说的明线是翠翠和傩送、天保的恋情:

翠翠和傩送一见钟情,俩人却迟迟没有明确表达情意,在一次次误会中错过彼此。天保对翠翠怀有热情的好感,可是翠翠心里只有傩送,不知怎么拒绝,满怀善意却间接导致了悲剧。

(2)小说的暗线是爷爷对翠翠婚事的关心:

翠翠只是懵懂的少女,爷爷多次试探也没有成功,后来知道翠翠钟意傩送。但是他又不确定傩送对翠翠的想法,经过多方打探,爷爷错误地以为傩送不要渡船要碾坊。听到这个消息后爷爷悲痛交加,病倒在床,在一个风雨交加的晚上离开人世。

一切因为不凑巧,使小说人物的人生走向悲剧。沈从文在对《边城》的自评中说:“一切充满了善,充满了希望,然而正因为不凑巧,朴素的善良和单纯的希望难免产生悲剧。”这种不凑巧带来的不完美人生正是沈从文想要表达的“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明暗两条线索的交织运行,烘托了人物的性格特点,深化了小说的主题。爷爷和翠翠之间无私关爱;翠翠和傩送之间纯洁美好;天保和翠翠之间真诚善良;天保和傩送之间互相友爱;顺顺和爷爷之间互敬互助;人与人之间友善和谐。共同诠释了人性的“爱”与“美”,从而表达了沈从文对边城人性美的赞美之情。

对沈从文边城的看法(沈从文笔下的边城感受)

电影《边城》里的翠翠和爷爷

三、小说运用了独特的叙事语言

汪曾祺曾对《边城》评价:“每一句都‘鼓立’饱满,充满水分,酸甜合度,像一篮新摘的烟台玛瑙樱桃。”小说的语言自然流畅,恬静清新。写景优美舒展,如诗如画,写人亲切真挚,温暖如春。

01.含蓄委婉的象征手法

小说出现多个意象,有象征爱情的“鱼”和“虎耳草”;有象征爷爷的“白塔”和“渡船”。象征手法的运用,丰富了小说的内容,增强了语言的含蓄生动。

(1)“大鱼咬你”是彼此的爱情箴言

比如小说中多次出现“鱼”这一意象。闻一多先生曾说,古代“鱼”是“匹偶”或“情侣”的隐语。翠翠和傩送第一次相遇,傩送对翠翠说了一句“大鱼咬你”。这句话反复在小说中出现,每次出现翠翠都会陷入对傩送的思念,也表现了翠翠对爱情的强烈追求,却因为走不出人性的含蓄,无意加速了爱情的悲剧。

(2)“虎耳草”是翠翠的爱情寄托

梦中灵魂为一种美妙歌声浮起来了,仿佛轻轻的各处飘着,上了白塔,下了菜园,到了船上,又复飞窜过悬崖半腰——去作什么呢?摘虎耳草!

翠翠梦里听到傩送的歌声,去摘虎耳草来表示对傩送歌声的回应。当翠翠去山上采摘虎耳草回来时,她其实是在现实的爱情中向前迈进了一步,却与傩送错过了最好的机会。如果她不去摘虎耳草,就会听到傩送对她爱的宣言,两个人也不会产生误会。小小的虎耳草承载着翠翠的理想爱情,朦胧的意境里徒留无奈的叹惜。

(3)“白塔”、“渡船”象征爷爷

爷爷与白塔、渡船相守一辈子,它们都是爷爷的化身。风雨交加的那夜,白塔坍塌,渡船漂走,爷爷也默默地离开人世。坍塌的白塔也象征着边城传统价值观念的逝去,白塔坍塌以后又被重新建起,象征着一个新的思想价值观念兴起。

对沈从文边城的看法(沈从文笔下的边城感受)

茶峒的白塔

其实边城的世外桃源是沈从文十几年前看到的景象,等他再次回到家乡时,发现传统的风俗文化部分已被同化。他写《边城》的思想不仅要表达“爱”与“美”,也在呼吁人们重建民族的美好品德。

02.结尾的留白艺术,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

鲁迅说:“真正的悲剧是把美好的东西撕碎给人看。”正是因为《边城》里面的人物太美好,我们无法接受翠翠的爱情悲剧,“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沈从文在这里戛然而止,把结局留给读者。

我们可以认为“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翠翠母亲的爱情悲剧暗示了翠翠爱情的不完美。翠翠羞涩腼腆的性格间接导致了她和傩送之间的误会,两个人都在尽最大的努力表达爱情,却在转身之间错过美好。这更符合现实的“人生形式”,毕竟明天和意外不知道哪个先来!

我们也可以认为这个人“也许‘明天’回来”:就像坍塌的白塔可以重建,茶峒将迎来新的思想价值观念,傩送和翠翠会勇敢地迈出矜持,最终在一起。毕竟生活不能总在过去悲伤,还要对未来充满美好。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沈从文给出这样的结局,无疑是最合理的答案。既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又给小说以温情,我想这对小说人物也是最好的人文关怀。

03.恬静温暖富有诗意的语言

小说开头的视野由远及近描写了茶峒、小溪、白塔、老人、女孩和黄狗,简单勾勒出一幅清新淡雅的山水画,仿佛进入一个宁静淡远的桃花源。在这个桃花源里有古朴的渡船、临水架起的吊脚楼、清澈幽邃的小潭、带着花纹的玛瑙石、成片的牛羊。

对沈从文边城的看法(沈从文笔下的边城感受)

边城茶峒

春日桃花灼灼,夏日紫花布衣迎风翩跹,秋冬时日,黄墙黑瓦的建筑在山水之间错落有致。这里一切是那么恬静闲适,柔美和谐。开头的环境描写渲染了温馨静谧的氛围,衬托出边城人物的纯真美好。

小说中诗意的描写也很独特:

空气中有泥土气味,有草木气味,且有甲虫类气味。

月光如银子,无处不可照及,山上篁竹在月光下皆成为黑色。身边草丛中虫声繁密如落雨。

沈从文以细腻的笔触描写了黄昏的温柔平静,衬托出翠翠淡淡的忧愁和感伤。面对羞涩懵懂的爱情,翠翠在一片甲虫声中陷入孤寂。

整篇小说语言恬静温暖,富有诗意。小说是以散文诗的形式呈现,没有华丽的词藻堆积,清新质朴,简约自然,流畅自如。湘西方言的合理使用,使语言富有浓郁的地域特色,散发着纯朴之美。文字同样赋予人物以魅力,小说的人物感情真挚,亲切温暖,深化了小说“爱”和“美”的主题。

沈从文在小说《边城》中以温暖诗意的语言塑造了人性的至真、至善与至美。在远离烟火气的今天读来依旧令人神往,我们在感叹翠翠的爱情悲剧时,也有机会审视人生。即使生活不完美,我们也要向善而行,向上生长。

免責聲明:若本站收錄的資源侵犯了您的權益,請發郵件至:haorenshuo1213@gmail.com 我們會及時刪除侵權內容,謝謝合作

Copyright © 2019-2022 传奇影院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冀ICP备2022008205号

电影

剧集

综艺

动漫

首页

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