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江口海战对唐朝的影响主要包括

传奇影院娱乐资讯人气:24时间:2022-08-19 09:29:15

在强大的唐朝海军面前,日军根本不值一提。别说才4倍兵力,即使是10倍兵力,唐军也一样让他们有来无回。

白江口之战是中日海军在历史上的第一次交锋,此战之后,日本彻底开启了舔狗模式,彻底成为了大唐王朝忠实的小弟。

唐高宗时期,发生了一场波及整个朝鲜半岛的大战。而白江口之战,就发生在这场大战的后期,想了解此事的前因后果,我们还要从头说起。

一切的开端,只因一封信

公元660年,在唐高宗李治的治理下,大唐王朝的国势蒸蒸日上。

此时,大唐朝廷却收到一封急报,新罗国危在旦夕,新罗国王金春秋向唐朝求援。

这新罗国位于朝鲜半岛上,当时朝鲜半岛处于三国鼎立的状态,同时存在着高句丽、新罗、百济三个国家。

其中,高句丽最强大。

按理说,百济和新罗应该联合起来,一起对抗高句丽才对,但是不知道百济国王怎么想的,竟然和高句丽结盟,一起攻打新罗。

这新罗是唐朝的铁杆小弟,面对高句丽和百济的两面夹击,新罗无力抵抗,只得向自己的大哥唐朝求救。

听到高句丽三个字,唐高宗就气不打一处来。对于唐朝来说,高句丽就一个弹丸小国,然而隋文帝、隋炀帝、唐太宗三代皇帝都在它身上吃了亏。

尤其是唐高宗的父亲,唐太宗李世民,此生最大的遗憾便是没能攻下高句丽。

唐高宗收到消息,二话不说就开始点起大军,准备出征。这一次,他下定决心要完成父皇未了的心愿。

经过商议,唐朝决定水陆并进,先消灭高句丽的帮手百济,替新罗解围,然后再全力攻打高句丽。

水路由老将苏定方率领,共计10万大军。而陆路则由新罗国王金春秋率领本国兵马出击。

这里不得不说一下唐朝的海军。

当初唐太宗攻打高句丽未果,让他意识到想从陆路消灭高句丽,太难了,因为补给跟不上。因此他投入大笔经费发展海军。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此时唐朝已经拥有一支世界一流的海军,可以说是那个时代的“无敌舰队”。

也正是这支海军,成功葬送了兵力是自己四倍的日本军队。

第一阶段,得而复失的百济

同年八月,苏定方率领的唐军便到达了,位于朝鲜半岛南端的熊津江口。在这里,他们看到了严阵以待的百济大军。

这百济真的没见过世面,竟然妄图在野战中击败唐军。换做是高句丽,早就坚壁清野,龟缩在城墙里了。

果然,这支军队没能阻挡唐军的脚步。在放下登陆部队后,唐军采取前后夹击的战术,轻松消灭了这支百济军队,斩杀数千人,算是来了个开门红。

接着唐军水陆并进,目标直指百济的国都。

很显然,百济并没有吸取教训。竟然集结举国之兵,在都城前面排兵列阵,企图与唐军进行决战。

其实,百济和高句丽一样,其军队擅长守城而非野战。此时百济军队放弃优势,说明其指挥官是个门外汉(可能是百济国王下的命令),这一战,唐军赢定了。

果然,双方交战不久,百济大军便溃不成军,唐军顺势斩杀上万人,将百济都城给围了个里三层外三层。

前面说了,百济军队擅长守城,因此唐军一时半会拿这座城池还真没办法,双方陷入了相持阶段。

好在上天眷顾大唐,百济这边自己出问题了。

在都城被围之前,百济国王扶余义慈和太子扶余隆连夜跑路了,留下二皇子扶余泰守城。

扶余泰一看,这不明摆着坑自己嘛。他一气之下,干脆自立为王,横竖都是一死,自然要死得风光点。

当时扶余隆的儿子扶余文思也在城中,他一看大事不好了,万一扶余泰真守住了都城,那么自己的老爹就要倒霉了,于是他连夜逃出城去,投奔唐军了。

其他人一看,连皇族都投奔唐军了,看来这城是守不住了,于是纷纷出城投降。

到最后,才当了几天国王的扶余泰眼见大势已去,只得开城投降。

既然整个百济朝廷都投降了,那些地方上的官员自然有样学样,望风而降。就这样,不到一个月,整个百济便被纳入唐朝的掌控之下。

为此,唐高宗还特意搞了个献俘大典,好好地风光了一把。

然而,事情没有那么简单。百济毕竟是立国六百多年的国家,不认同唐朝的人大有人在。

没过多久,百济各地兵锋四起。

其中实力最强的,当数道琛和福信率领的军队了。他们联系上倭国(也就是后来的日本),想要接回在倭国的王子扶余丰,让他继承王位。

为此,倭国特意派遣5000士兵护送扶余丰前往百济。这应该是日本投入到这场战争中的第一支军队(关于当时日本的情况,后面会详细介绍)。

由于此时唐朝的大军已经班师回朝,只留下少量驻军驻扎在百济,根本无力控制局势,最后只得在中郎将刘仁愿的带领下,坚守熊津都督府(也就是原百济都城)。

至此,唐朝已经失去了对百济的控制。

第二阶段,天佑大唐,唐朝的绝地反击

就在百济局势危急之时,一个人的出现,彻底扭转了局势。这个人就是刘仁轨。

这刘仁轨是个地地道道的文臣,一辈子没上过战场。

但是在唐朝初期,由于战乱频繁,不仅武官懂得带兵打仗,就连文官也要学习很多军事知识,以备不时之需。

这刘仁轨,你让他上阵杀敌,那是为难他了。但是让他制定战略,指挥作战,他却绰绰有余。

为了挽救在百济独守孤城的唐军,刘仁轨临危受命,率领在新罗的部分唐军,会同新罗军队,前去支援熊津都督府。

很快,百济方面便察觉到唐军的意图,于是在熊津江口设置重兵布防。

然而,唐军为了救自己的袍泽兄弟,可谓是士气高涨,再加上刘仁轨指挥得当。百济军队的防线像纸糊的一样,被唐军打得溃不成军。

此战,唐军杀敌过万。正在围攻熊津都督府的道琛得到消息后,吓得连夜撤军,熊津都督府之围就这么解除了。

而与此同时,为了支援刘仁轨的行动。唐高宗下旨,水陆并进,攻打高句丽。

在他看来,百济之所以会降而复叛,是因为有高句丽在后面撑腰。只有消灭了高句丽,才能彻底解决百济的问题。

唐军一度进展顺利。走水路的部队,甚至一度兵临高句丽的都城,将其围了个严严实实。

然而陆路方面却出了问题,还是老问题,战线太长,补给跟不上了。

这也就是当初唐太宗为何要大力发展海军的原因,因为他意识到,想消灭高句丽,走陆路是行不通的。

然而,仅凭一路军队,不足以攻下高句丽的都城。毕竟高句丽专业挨打几十年,早被打出经验了,其都城的城防在当时估计属于顶级了。

由于久攻不下,徒增伤亡,最终唐军只得撤军。

虽然这次作战没能取得预期结果,但是高句丽也元气大伤,一时半会是没法掺和百济的战事了。

战事到了这一步,折腾了这么久,徒劳无功。换成其他皇帝,肯定要投入更多兵力,就为争个面子。

然而,此时唐高宗已经动了从百济撤军的打算。不为别的,就因为他是个好人。他心疼那些留在百济的将士们,不愿他们在以身犯险。

唐高宗特意给刘仁轨下令,让他带兵撤出百济。如果新罗王希望他们留下,那么唐军就驻扎在新罗。否则直接班师回朝。

然而刘仁轨却认为不能撤军,此时高句丽已经废了,正是一鼓作气解决百济的时候,然后才好集中力量解决高句丽,彻底消除唐朝的一个心腹大患。

他一方面激励士卒,说服他们选择继续坚守,等待时机。另一方面他致信唐高宗,分析其中利害,使其改变主意。

最终,在刘仁轨的不懈努力下,他的方案得到了朝廷和手下士卒的支持。唐朝因此没有错失解决百济和高句丽的机会。

此时,百济方面也得到了唐高宗要求撤军的消息,为此,还特意修书一封,询问刘仁轨何时启程,他们好送行。

刘仁轨明白,此时的百济已经以为胜券在握了,这正是反击的好时机。

于是他率领唐军对百济军队发起了全面反击,连战连捷。同时又派兵攻下了战略要地真岘城,打通了与新罗的通道,补给源源不断地从新罗方向运来,唐军彻底没有了后顾之忧。

正所谓天助自助之人,就在唐军形势一片大好的时候,百济内部却发生了内讧。

当时,扶余丰只是百济名义上的国王,军政大权都掌握在福信手中。

对此,扶余丰非常不满,他不甘心做个傀儡,于是设计除掉了福信,同时将福信的亲信一网打尽。

然而,论军事才能,扶余丰远不如福信。没有了福信的指挥,加速了百济军队的溃败。

扶余丰万般无奈之下,只得向倭国和高句丽求援。

高句丽已经被打残了,自然无力出兵。倒是倭国确实出动了一支大军,前来增援百济。

白江口之战即将爆发。

第三阶段,倭国正式出兵,白江口之战爆发

日本在当时还不叫日本,而是叫倭国。这个国家让人一言难尽,简单的说就是夜郎自大。

毕竟倭国是个岛国,平时接触最多的也就是朝鲜半岛那三个国家。即使是三国中最强的高句丽,实力也远不如倭国。

这也导致了倭国变得盲目自大。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隋朝时期,倭国的推古天皇就派遣使臣出使隋朝。国书上写着:日出之地天子致日落之地天子。

很明显,推古天皇觉得自己地位比隋炀帝高。

倭国的自大可见一斑。

当时,倭国的局势很不好,天皇想推动变革,然而贵族集团却为了自己的利益,处处阻扰变革,天皇的日子很不好过。

为了缓解内部矛盾,同时树立天皇的威信,倭国确实需要一场大胜仗。

其实,早在唐军第一次出兵百济的时候,百济就向倭国求援了,倭国也确实集结了大军。

结果就在大军出发前夕,天皇突然去世了。这是不是贵族集团的阴谋,我们不得而知,总之这次出兵就这么黄了。

于是倭国只是象征性的派了5000士兵,作为先遣队前去支援百济。

后来,倭国又派遣170艘战船,携带大量物资去支援百济。

不过这都是小打小闹的,这点人起不来多大作用,主要是用来稳住百济,让其继续挺住。

到了公元663年八月,倭国局势已经稳定,且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当再次接到百济的求救信后,倭国正式出兵了。

白江口之战就此拉开帷幕。

这次,倭国是真的下了血本,出动了上千艘战船,以及至少四万人的大部队。

如此规模的海军,在当时确实少有国家能媲美。然而少有不是没有,倭国海军遇到了他们一生的噩梦——大唐海军。

在接到倭国海军挥师北上的消息后,唐朝也派出了自己的“无敌舰队”。总计170艘战舰,超过一万名士兵,而唐军的指挥官正是刘仁轨。

打仗,从来不是看哪边人多,哪边就能获胜。

别看倭国船多,而且也有模有样,但是和唐军的战舰一比,就是个玩具。双方根本不是一个级别的存在。

倭国的船最多只能称作战船,而唐军的才是真正的战舰。巨大而厚实的船体,强大的舰载武器,训练有素的士兵,这些都不是倭国海军可比的。

不过,这种规模的海战,在当时双方都没有经历过。因此打起来还是很小心谨慎的。

第一天交战,双方主要以试探为主。看看对方船只的性能,以及使用的武器、战术。因此双方并没有多大伤亡。

此后,双方很默契的都没有出战,而是积极部署船只,商讨战术和对策。

到了8月27日,双方终于迎来了最终决战。

倭军的战术很明确,就是利用自己船只的机动灵活,快速接近唐军舰队,将其穿插分割,然后逐个击破。也就是群狼战术。

这战术没毛病,完全发挥了倭军的优势,很有针对性。

然而,倭军不知道的是,唐军之前并没有拿出真本事来,于是倭军倒霉了。

就在倭军船只按计划接近包抄唐军战舰后,眼看唐军快要进入弓箭射成的时候,唐军率先开始了射击。

只见漫天的箭矢如雨点般落下。倭军还没搞明白,明明还没进入射程,为何唐军的箭矢能射中自己,他们又发现,自己的船只着火了。

原来,唐军使用的是火箭。

这还没完,从唐军的战舰上,射出一块块石块,狠狠的砸在倭军船只上,不少船只被砸开个大窟窿。有的船只干脆直接被砸沉了。

倭军彻底蒙了,这是什么东西?他们压根没见过。

那个年代,是没有火炮的。最早的火炮也要等到500多年后,是宋朝发明。

而唐军所使用的是名为投射器的武器,这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舰上武器了。

其原理与投石机类似,简单的说就是将投石机进行小型化后,固定到战舰上,通过投射石块来对敌方舰队进行大范围打击。

投石机在当时本就属于先进武器,只有少数国家掌握其技术。而将其小型化,则更加困难。毕竟很多我们现在习以为常的科学理论,那时候是不存在的。

投射器的研发,是无数工匠,历经多少代心血的结晶。当时掌握这一技术的,大概只有唐朝了。

于是,在投射器和火箭的双管齐下之下,整场战斗已经变成了单方面完虐。

倭军船只不是葬身火海,就是直接被砸沉,无数倭兵在海水里挣扎着。而迎接他们的则是唐军的弓弩。

这样的战斗,别说倭军人数才是唐军的4倍,即使是10倍,也是有来无回,毫无悬念。

最终,唐军四战四捷,全歼了倭军主力,只有少数船只见势不妙提前逃跑了。

不过百济才是唐军的目标,因此也就放任倭军逃跑了。否则,他们一个人也别想活着回去。

唐军能歼灭四倍之敌的原因

白江口之战,唐军能够成功歼灭四倍之敌,有多方面的原因。最主要的原因自然是武器技术的先进。

首先是战舰。

唐军的战舰巨大且坚固,不仅拥有强大的防御力,而且也具有更好的稳定性。在茫茫大海上,人们如履平地。

同时,巨大的舰身,才可以安装投射器这种大型武器。而且还能储备更多的武器装备,尤其是石块和箭矢这种消耗品。

海战,有时候就是比拼炮弹等消耗品的数量的数量。炮弹多的一方,自然火力更猛,更敢宣泄火力。

其次是弓矢。

唐军的弓矢,射程明显超过倭军,无论在什么时代,射程远的优势都是巨大的。

最后是投射器。

投射器在当时属于划时代的发明,在那个火炮连影子都没有的年代,一般国家海战要么用弓矢,要么跳上对方战船拼冷兵器。

而投射器可以直接摧毁敌方战船,敌人却一点办法也没有,只能挨打,却无法还击。

而且这种无力感,还会使敌人丧失斗志,加速战斗的结束。

但是,光有先进的武器技术是不够的,还需要人给力。

首先是指挥官。

白江口之战的唐军指挥官是刘仁轨,他的整个布局看似简单,但是又没那么简单。

倭军是根据自己的优势制定战术。而唐军则是先预判倭军的战术,然后再反推该如何作战。

正是预料到倭军会采取群狼战术,唐军才故意让他们接近自己,等倭军进入射成后,才将火力全部倾泻而出,在短时间内造成最大的伤害。

如果换成一个平庸的指挥官,很可能在敌人近身前就开火了,那时候倭军见势不妙,很可能早就开溜了,那么就无法做到全歼倭军主力了。

其次是兵源。

除去唐朝人和倭国人在体格上的差距不说(日本人的身高,大家都懂的),双方士兵的战斗力也差距巨大。

唐朝采取的是府兵制,其士兵战时为兵,闲时为农,没事的时候进行操练,实际上属于半职业化军人。

这些士兵的战斗力是远高于普通百姓的。

再加上隋唐年间战乱不定,士兵们在战场上得到了历练,可以说个个都是百战之兵。这些士兵无论是心理素质,还是战斗技巧,在当时都属于一流的。

再看看倭国的士兵,说白了就是一群临时征召的农民,即使有少数类似武士的存在,也不足以影响战局。

这样的两支军队,即使不打海战,而是在陆地上硬拼,唐军照样可以以一敌四,甚至以一敌十都有可能。

毕竟,当年女真打辽国,不就是几万打百万还大胜嘛。

因此,虽然日军人数是唐军的4倍,但是在武器技术、战术以及兵源等各方面,都处于被碾压状态,最终被唐军打得惨败而归。

白江口之战的影响

在白江口之战中,唐军彻底解决了倭军主力,使得百济彻底绝望了,只得开城投降。

在彻底平定百济后,下一个轮到高句丽了,没过多久,凭借着强大的海军,加上新罗的支援,唐朝终于除去了高句丽这个心腹大患。

至于倭国,通过白江口之战,终于认清了现实,明白和强大的唐朝相比,自己就是个蝼蚁,于是开启了舔狗模式。

大量派遣遣唐使,前往唐朝学习先进的文明和技术,后来干脆连国号都改成日本了,大概是为了告诉唐朝,日本已经不是之前那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倭国了。

可见其受到的刺激有多大。

和平,永远不是靠讲道理讲出来的。想要和平,就要拿出实力,让那些有野心的势力知道疼了,双方才能打出了共识,和平自然就来了。

白江口之战,打出了大唐的威名,让周边国家都意识到: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这才有了后来的万国来朝,以及很长一段时间的太平盛世。

白江口之战,亦称白村江之战,指的是663年8月27日至8月28日,唐朝、新罗联军与倭国、百济联军于白江口(今韩国锦江入海口)发生的一次水战。

663年,倭军(4万2千,有战船1000余艘),唐军(1万3000,战船170艘)在百济白江口展开了激烈海战。唐将刘仁轨指挥船队变换阵形,分为左右两队,将倭军围住,其舰只相互碰撞无法回旋,士兵大乱。最终,日军战船全部被焚毁,数万日军被杀或溺死。

白江口之战中唐朝一方的优势有三个

1,朝鲜半岛霸主高丽被唐军削弱,百济刚刚被唐军灭国,新罗和百济(刚刚复国内乱不止)处处流传唐军无敌的传说,唐军士气之高倭军无法与之争锋。

2,唐军与倭军相比离战场比较远,必然实行精兵路线。倭军在小岛上内乱,没有大型水战经验。唐朝经济科技实力雄厚,尤其是造船技术高。

3,刘仁轨虽是文官却是熟知古代战例,活学活用赤壁之战的经验。唐高宗李治最擅长当皇帝,不御驾亲征,派出大将充分信任保障后勤,比隋炀帝和唐太宗还强。

白江口之战,唐军占据天时地利人和,始终掌握战争主动权,倭军就是主动来送人头的。

免責聲明:若本站收錄的資源侵犯了您的權益,請發郵件至:haorenshuo1213@gmail.com 我們會及時刪除侵權內容,謝謝合作

Copyright © 2019-2022 传奇影院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冀ICP备2022008205号

电影

剧集

综艺

动漫

首页

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