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兰芳中国京剧(梅兰芳与京剧的传播)

传奇影院娱乐资讯人气:356时间:2022-06-13 10:08:41

梅兰芳中国京剧(梅兰芳与京剧的传播)

展览现场 余冠辰 摄

梅兰芳:中国京剧艺术

海外传播的先行者

——观“梅澜芳华——梅兰芳艺术人生展”有感

李 卓

  律回春至,新元肇始。壬寅年到来之际,“梅澜芳华——梅兰芳艺术人生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展览对梅兰芳出身名伶世家的家学渊源、苦心孤诣的从艺经历、含英咀华的艺术实践、妙道自然的流派风格、戛玉鸣金的民族气节、冰清玉洁的德操品行以及自梅兰芳解放前作为“伶界翘楚”至解放后被誉为“人民艺术家”“最美奋斗者”的艺术人生各个阶段进行了全方位的展示。展览中多项内容,常为大众所知,但就个人的经验与感触,梅兰芳作为中国传统艺术海外传播的实践者和先行者,筚路蓝缕,辛勤耕耘,特别是对现代人而言,其于海外弘扬京剧之行止,为我们留下宝贵经验和无人企及的国际声誉,具有借鉴意义。

梅兰芳中国京剧(梅兰芳与京剧的传播)

2019年,梅兰芳荣获“最美奋斗者”

  作为向海外传播京剧艺术的先驱,梅兰芳曾于1919年、1924年和1956年三次赴日,1930年赴美,1935年和1952年赴苏演出。其中赴日演出次数较多,这与中日同属亚洲,日本历史上受中国文化影响较大,且文化根脉相近与接受度较易有关。展览当中,展有日本雕塑第一人朝仓文夫所制梅兰芳半身铜像,该作品1921年参加“东台雕塑会作品展”。根据资料记载,梅兰芳赴日演出,在观众群体和学人中反响强烈。日本媒体评价梅兰芳的艺术表演:“姿容美,声音美……服装也极美……舞蹈……精致极了。”(〔日〕吉田登志子:《梅兰芳1919、1924年来日公演的报告》,《梅兰芳艺术评论集》,中国戏剧出版社,1990年10月)感叹梅兰芳的表演“真是天斧神功”“使中国艺术复活”。至今,日本仍有大批梅兰芳的崇拜者和追随者。梅兰芳早期赴日演出,可谓中国传统艺术海外传播交流的先声。

梅兰芳中国京剧(梅兰芳与京剧的传播)

梅兰芳改良虞姬古装衣

  1930年,梅兰芳赴美演出,在中美交流史上影响深远,意义非凡。当时梅兰芳声誉日隆,来华西方人士中包括瑞典王储、法国驻越南总督、印度文学家泰戈尔在内的名人政要或各国领使,很多人提出拜访梅兰芳。几年之内,梅兰芳在家中演戏、接待外国人就达八十余次,招待宾客六七千人次。有“梅齐”之称的“梅党”领袖齐如山,在演出筹划上可谓殚精竭虑,准备时间长达六七年之久。先是通过北京驻外使领馆人员及留美归国学生进行考察调研,先后问询一千多人,以了解美国人的文化心理和欣赏习惯,以及他们对“中国戏的看法”(齐如山著《梅兰芳游美记》,商务印书馆,1933年11月出版)。这是梅兰芳能够在那一特殊年代引领风气之先,实现赴美演出并获巨大成功的一大因由。

梅兰芳中国京剧(梅兰芳与京剧的传播)

梅兰芳与美国波莫纳学院院长晏文士

  展览中的《梅兰芳歌曲谱》《中国剧之组织》,是梅兰芳和齐如山赴美演出前为使观众能够更深入地了解京剧音乐而作。琴师徐兰沅操琴、梅兰芳演唱,作曲家刘天华把关,一个音符一个音符订正,一个小节一个小节对照,将工尺谱译为五线谱。齐如山专门著述,从京剧的唱念做舞到文武场面,从服装盔靴到脸谱切末(道具),进行系统介绍,并译成英文,为西方人观看京剧提供详尽参考。

梅兰芳中国京剧(梅兰芳与京剧的传播)

《霸王别姬》斗篷

  1930年初,梅剧团一行到达美国。参照美国戏剧专家和留美学者的建议,戏码选了又选,最后将《刺虎》《霸王别姬》《贵妃醉酒》《天女散花》《打渔杀家》定为主打剧目,又特意将《霸王别姬》《樊江关》中的剑舞,《天女散花》中的散花舞、绶舞,《嫦娥奔月》中的镰舞,《西施》中的羽舞,《木兰从军》《虹霓关》中的戟舞,《麻姑献寿》中的杯盘舞,《上元夫人》中的拂舞、袖舞,《廉锦枫》中的刺蚌舞等各剧中“各种舞抽出来,单演一场”,充分体现出梅兰芳访美演出中悉心斟酌确保万无一失的职业操守和敬业精神。

梅兰芳中国京剧(梅兰芳与京剧的传播)

梅兰芳与旧金山市市长小卢尔夫

  梅兰芳赴美演出取得空前成功。每到一地,均为市长率各界代表迎接,并举办隆重宴会款待。另载梅兰芳初到华盛顿,总统胡佛因为公事不在华府,事后特别希望梅兰芳再来华盛顿多盘桓几日,一是尽地主之谊,二是希望亲眼观仰梅兰芳之艺术。但因旧金山站合同无法改变,梅兰芳遗憾致信表示歉意。从政治角度,说明美国政界对梅兰芳访美演出的重视和对其艺术的景仰之意。在美国学术界,极富盛名的批评家斯塔克·杨(Stark Young)撰文,褒奖京剧“才是真正的戏剧”,将以梅兰芳为代表的中国戏剧艺术与古希腊戏剧相提并论。美国波莫纳学院和南加州大学特别向梅兰芳授予该校文学博士荣誉学位,表彰他在戏剧领域所取得的卓越成就。梅兰芳与卓别林会面,卓别林称其“可算是世界上第一个可羡慕之人”。美国《时代》周刊对梅兰芳访美演出进行了大幅介绍。

  梅兰芳赴美演出在民众中影响更为巨大。每到一个城市,剧场观众满坑满谷,买不到票的观众围堵在剧场门口翘首以待,久久不愿离去。街头巷尾,人们都在谈论梅兰芳。就连每地的裁缝,都因当地女子为看梅兰芳的演出制作新衣而“爆单”,忙都忙不过来。梅兰芳走在街上,常被围得水泄不通,警车开道都很难走出去。梅兰芳美国之行,不仅获得崇高的国际地位,更对中国京剧在海外的传播作出了杰出贡献。展览中还有梅兰芳口述整理的《梅兰芳游美日记》,记录其访美是“替国家努力的一个机会……使他们认识我们中国文化的久远,艺术的伟大”。心怀字句,显示于发黄的纸张中,至今读来,仍有力透纸背之感。

梅兰芳中国京剧(梅兰芳与京剧的传播)

梅兰芳中国京剧(梅兰芳与京剧的传播)

梅兰芳中国京剧(梅兰芳与京剧的传播)

此为梅兰芳1929年12月访美演出时所记的日记,由梅兰芳秘书李斐叔执笔,详细记载了梅兰芳从筹备到去美国演出的经过,也是梅兰芳生活史和心灵史的真实折射。

  如果说梅兰芳的赴美演出,所获得的瞩目和影响体现在美国主流社会,那么1935年梅兰芳赴苏演出,则更多影响于知识分子和文化艺术阶层。由于赴美演出积累了丰富经验,梅兰芳接到苏联演出邀请之时,首先在戏码选择方面花心思,选择的剧目有意识地倾向于社会主义国家政治性、社会性与艺术性相结合,如《霓虹关》《抗金兵》等,区别于美国演出更注重于形式美的剧目,响应当时意气风发的苏联文化建设。而苏方特意安排梅兰芳在莫斯科大剧院演出,苏媒报道说,梅剧团登上了这座苏联戏剧最高舞台,彰显出“戏剧之崇高”,一举奠定其世界戏剧三大表演体系的地位。据资料看来,苏联不愧为有着丰厚文化底蕴和产生众多伟大艺术家的国度,学术界对梅兰芳的评价,高屋建瓴,理性而深刻。诸如莫斯科《消息报》刊出拉狄克的文章,认为梅兰芳的才能,可以传达中国千百年来的思想,如果中国演员能以自己的天分和勤劳,运用中国古代艺术的技巧和伟大的经验,付诸于“中国民族之解放,则中国必能解脱其束缚而创造其新而伟大之艺术”。至今看来,此观点仍掷地有声。

梅兰芳中国京剧(梅兰芳与京剧的传播)

泰戈尔为梅兰芳书写的团扇

  回眸梅兰芳数度赴海外演出,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内忧外患、风雨飘摇的时代。以梅兰芳为首的一批有识之士以家国情怀、团体之力,身体力行赴海外推介中华文化,以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为宗旨,前方是从未有人走过的一片荆棘之路,艰难程度可想而知。梅兰芳担当起中国传统艺术在海外传播的伟大使命,其精神和行止以及取得的伟大功业,令人感佩。如今,站在21世纪20年代的开端,正逢中国富强、民族复兴,我们应该以怎样的姿态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去完成传播中国传统艺术的新使命?在梅兰芳等先行者所取得的卓越成就和国际地位面前,应该如何奋进前行?

梅兰芳中国京剧(梅兰芳与京剧的传播)

1917年,梅兰芳荣获“剧界大王”,图为“剧界大王”纪念章。

  中国的经济发展与国际地位今非昔比,优势之处前人不可比拟,这是传统艺术海外宣传的保障。但我们同时还要理性地看到,以梅兰芳和中国京剧为代表的戏曲的鼎盛时期去而未返,我们需要借助前辈文化传播的丰富经验,以国际影响为目标,以文化自信为主旨,革故鼎新,进而取得新的成就。

梅兰芳中国京剧(梅兰芳与京剧的传播)

印度画家难达婆薮为梅兰芳绘制的油画《洛神》

  那么,我们应该以怎样的方式接近和实现这一目标呢?首先是要做到“固本守正,日新其德”。在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精髓方面,以恪守正道、继承传统为要务。再便是艺德品质的继承和培养,艺术与美德缺一不可,而美好的品行离不开持之以恒的坚守。德乃立身之本,艺为展现之姿,本固木茂是锤炼自身品行和艺术进取的基石所在。第二,以剧焕采,切时所需。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有必要借助传统艺术表演方式和审美意识,创作既保持传统格调又具有时代感和国际潮流的新剧目,这是需要坐住冷板凳、下得苦功夫的。这也是梅兰芳“移步不换形”艺术思想的本源所在。第三,抱怀中西,问境勤行。早年陪同梅兰芳访美巡演的中国著名学者张彭春曾深有感触地提到:“中国的戏剧,如何才能得到世界地位,决不是闭户自诩可成的,必须注意到世界需要。”时至今日,我们仍要打开眼界,增长见识,关注到世界潮流动态,以国际化视野看待中国文化的传播与传承,才能融合到世界艺术潮流中,在时代前沿展现中国特色。所谓“风筝不断线”,也就是说不能像任务一样去完成,而是像亲戚一样常走动。朝这个方向发展,达到目的尚不远矣。另需提到,艺术本身,需要观众,无论中外,概莫如此。海外观众群体的培养和熏陶方面,不可忽视,也不能忽视。与其斥巨资做演完就走、浮皮潦草的海外演出,不如踏踏实实、认认真真做观众的培养工作。艺术不可急功近利,古人说“亦趋亦步,朝斯夕斯,熏陶既久,其益无涯”就是这个道理。梅兰芳先生海外演出几十年来,我们现在仍受其益。

  这次展览,在展现梅兰芳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传播与贡献的意义之外,中国传统文化自身的继承同样值得深入思考。相信后来者将延寻梅兰芳开创出的国际传播之路,使中华文化更为光彩照人,惊艳世界。

梅兰芳中国京剧(梅兰芳与京剧的传播)

对联 刘墉 纸本 33厘米×137厘米

此为清代刘墉书四言对,是张謇1915年赠给梅兰芳的礼物。

梅兰芳中国京剧(梅兰芳与京剧的传播)

春消息 梅兰芳 纸本设色 34厘米×76厘米

1944年冬,梅兰芳从收音机中听到日军败仗的消息,立即手绘寒梅寄意,题名为《春消息》,以预示胜利快要到来。

梅兰芳中国京剧(梅兰芳与京剧的传播)

鸽哨

青年梅兰芳用养鸽子来锻炼眼睛神采和身体素质,“养鸽子”既是梅兰芳提升自身艺术能力的一种手段,也是他热爱生活的一种情趣。因此他收藏了许多形态各异的鸽哨。晚年梅兰芳工作繁忙,再也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养鸽子了,这些鸽哨便成了他闲来常常把玩的爱物。

免責聲明:若本站收錄的資源侵犯了您的權益,請發郵件至:haorenshuo1213@gmail.com 我們會及時刪除侵權內容,謝謝合作

Copyright © 2019-2022 传奇影院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冀ICP备2022008205号

电影

剧集

综艺

动漫

首页

明星